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不想當教練但又贏得歐國盃的舒恩



今屆歐國盃8強,有兩支最成功的球隊對壘的戲碼:同樣三奪冠軍的德國和西班牙相遇,結果德國被淘汰出局,只能八強止步。執筆之時決賽仍未進行,如果西班牙未能奪冠,德國仍然可稱為歐國盃最成功的球隊,因為他們曾經3次奪冠又3次得亞軍。
 
回顧歷史,德國隊首次奪得歐國盃冠亞軍之時就要數到70年代的西德時期,而帶領他們取得此成就的,就有一位從來都不想當教練的舒恩(Helmut Schön)。
 
舒恩生於德國東部的德累斯頓。二次大戰後德國分為東西德兩國,舒恩就從東德逃到西德。雖然本身是足球員,但舒恩卻對擔任教練一職毫無興趣,因為他覺得做教練得不到應得的回報,而球隊的成績卻受很多不同因素影響,令教練真正對成績的影響力大減。不過事與願違,去到戰後重建的西德,舒恩在無選擇之下只能執起教鞭。其中包括執教二戰後被盟軍交由法國託管的薩爾蘭(Saarland)國家隊。亦因為此經歷,讓舒恩踏上執教西德之路。
 
1955年薩爾蘭進行公投後回歸西德,薩爾蘭國家隊也跟西德國家隊合併,舒恩亦在1956年開始擔任西德國家隊助教,協助傳奇教練靴伯格(Sepp Herberger)。隨著這位功勛教練在1964退休,舒恩被扶正成爲國家隊教練。
 
西德足球給人的印象,是以紀律性和整體打法見稱,而西德球員則是心理質素強並精於計算而聞名。但舒恩帶領下的西德隊卻滲透出很多不同的元素,包括提倡全能足球,每名球員都可以踢不同位置,並儘量給予球員自由度在球場上發揮,這些元素都跟大家對德國足球的印象大不相同。
 
雖然舒恩的改革並未即時帶來成績,只能在1966年和1970年世界盃取得分別取得亞軍和季軍。但很快舒恩和西德足球就修成正果。1972年舒恩帶領西德首次打入歐國家盃決賽周,說是首次,因為西德在1960年和1964年拒絕派隊參賽,然後在1968年外圍賽被淘汰出局,所以西德在1972年才首次晉身由4隊角逐的決賽周。
 
1972年西德隊的主軸線,有門將美亞,後衛凱撒大帝碧根鮑華和前鋒梅拿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將。而中場線上,就有當時冒起而當打的納沙(Günter Netzer)。這位踢法優雅的中場大師,除了不斷為梅拿等進攻策應之外,還配合到舒恩的全能足球踢法:當碧根鮑華引球上前策劃進攻的時候,納沙就會留守在中後場,隨時準備好防守工作。
 
當舒恩有這麼多出色的球員去執行自己的戰術後,西德隊在四強先以2:1擊敗主辦權國比利時,然後在決賽對當時的勁旅蘇聯,西德輕鬆地以3:0擊敗對手,結果西德首次參加歐國盃決賽周就能夠奪標而回。憑著這屆歐國盃極具說服力的表現,碧根鮑華奪得當年的金球獎;而納沙就獲選為當年的西德足球先生。
 
乘著稱霸歐洲的氣勢,西德隊在1974年在自己國家贏得世界盃,而舒恩亦因此成為首位奪得世界盃和歐國盃的教練。所以當足球雜誌《FourFourTwo》在2021年選出100位歷史上最偉大的教練時,舒恩得以排在31位,證明世人並沒有忘記他在40多年前取得的成就。

2024年7月21日 星期日

效力曼聯60年的羅卡 (Rocca)


今年5月,英格蘭足球聯賽總教練協會向年屆81歲的菲普絲(Kath Phipps)頒獎,以表揚她對足球的貢獻。自從1968年開始菲普絲就一直在曼聯任職,至今已超過55年的時間。但如果要數在曼聯效力最耐的職球員,就有一位人兄為曼聯工作了60年;他擔任過清潔工,預備組球員,助教和球探等崗位,橫跨了19和20世紀。他就是羅卡(Louis Rocca)。


羅卡出生在兩個世紀前的1882年,是意大利移民的後代。小時候就喜歡到偷偷走到當時稱為「紐頓希夫」位於銀行街(Bank Street)的主場觀看球隊的比賽。不過有一次在羅卡8歲的時候,他就被球場保安員捉到,為了懲罰這小鬼,保安員就要羅卡為職球員準備茶水和清潔更衣室。這是羅卡為曼聯工作的開始,漸漸羅卡也負責球場的維修和籌款的工作。

後來新投資者戴維斯在1902年入主紐頓希夫,為脫離蘭開夏鐵路公司的關係,他要求球會改名。在一次會議中,大家就改名進行討論,當中出現過 Manchester Celtic,Manchester Central等名字。而據羅卡所記述,他在會中提議 Manchester United 這個名字並被採納。雖然這個傳聞並未有紀錄,但可以確認的是,羅卡確實出現在當日的會議,見證了 Manchester United 這個名字的誕生。
後來戴維斯在1927年去世,曼聯在失去了這位班主後出現經濟危機。在這個時候,羅卡和球隊秘書基克馬(Walter Crickmer)接觸不同投資者,最後說服了當地富商吉遜(James Gibson)注資曼聯,讓球隊渡過一次危機。

球場內,羅卡對曼聯有更大的貢獻。雖然羅卡曾經數次代表曼聯預備組出賽,但他的眼光比腳法更厲害。羅卡在1920年代開始擔任曼聯球探,利用自己作為一位天主教徒的網絡,說服不少神父為他推薦有潛質的年輕人。

1931年,曼聯教練班列特(Herbert Bamlett)離任,基克馬(Walter Crickmer)擔任臨時教練,並委任羅卡為助教,直至鄧肯(Scott Duncan)在1932年到來擔任教練為止。羅卡得以專注於球探和培養年青球員的工作。

羅卡的眼光並不限於球員,也包括領隊。1944年,曼聯正尋找一名新領隊,羅卡想起了一個人:畢士比。其實早在1930年代羅卡就已經建議簽下當時效力曼城的畢士比,只是曼聯負擔不起他的轉會費而未能成事。不過兩人仍然保持著接觸。結果羅卡在1944年12月15日寫了一封信給畢士比,說有份很好的工作介紹給他。要知道當時的畢士比只有36歲,並沒有任何執教球會的經驗,這可見羅卡的眼光。最後畢士比在1945年10月1日正式上任曼聯領隊一職。

很快,畢士比和羅卡就迎來第一個冠軍,1948年曼聯在足總盃決賽以4:2擊敗有「魔術師」馬菲士在陣中的黑池,事隔39年再奪得此項錦標。決賽中的正選11人,有7位是曼聯的青訓產品,包括隊長加里(Johnny Carey),加上領隊畢士比,可以說球隊大部份的組成都有羅卡的功勞。

直到1950年離世前,羅卡仍然為曼聯留意各地有潛質的年輕人,一生人為曼聯鞠躬盡瘁。如果要簡單總結羅卡一生為曼聯帶來的貢獻,我們可以歸納為三:(一)「曼聯」這名字;(二)畢斯比爵士;(三)直到現在都令人引以為傲的青訓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