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叫魂


要數近年看過最好看的書,我會選《叫魂》。


先介紹作者孔復禮的背景。


孔復禮是哈佛大學教授,於1964年在該校取得博士學位,是漢學大師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的學生,學成後到芝加哥大學任教。1977年,當費正清教授於哈佛大學退休後,孔復禮便轉到母校任教,接替師傅的遺缺。


再說《叫魂》的寫作背景。


1984年,孔復禮在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從事研究清政府內部的通訊體系如何影響其政策的實際運作,但在大量的奏摺中,無意間發現一宗發生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剪辮案」,因而寫成《叫魂》這本書。而這本書經翻譯成中文後,即登上2000年時報好書翻譯類的第二名。


再談談本書的內容。


本書所記述的,是一宗發生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剪辮案」。所謂「剪辮案」,其實是關於當時流傳於社會間的一種叫「叫魂」的妖術。據說,術士們如果對受害者的名字、頭髮或衣物作法,便可以使他發病,甚至死去,並偷取他的靈魂精氣,使之為自己服務。這種叫「叫魂」的妖術,先從江南擴散蔓延,影響了中國十二個省分。結果整個中國社會陷入一種歇斯底里的狀態,庶民無時無刻嚴防自己的辮子被剪掉,成為受害者,事件很快便傳入乾隆皇帝的耳中。


剪辮施法,在古今中國,其實並不是甚麼奇事,但偏偏對於清人來說,辮子代表的是整個民族,是故清人一入關建立清朝,便要漢人留辮,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乃是當時的政策。因此「剪辮案」一傳入乾隆的耳中,便觸動了皇帝的神經,以為有人正要設計推翻清朝,所以乾隆便毫不猶疑,透過軏密摺系統,親自調查此案件,誓要揪出「剪辮案」的始作俑者。所以整個「剪辮案」的形成,可說是神推鬼擁之故。


作者先由一宗發生在浙江省的塌橋事件說起,再透過故事數則,把「叫魂」事件帶出。然後作者介紹當時社會的情況,例如罪案及刑法等,再慢慢道出「剪辮案」的調查經過,亦有剖析乾隆皇帝的心態。本書結構完整,層次有之,讀者不難閱讀。


此書之奇,在於揭露乾隆年間,最高統治者、地方官員及庶民三方面的角力,以及三者各懷鬼胎的一面:乾隆皇帝為要保住帝位,不惜千方百計,誓要設查此事,但地方官員卻不願意做,而庶民就藉著皇帝對此案的重視,利用種種謠傳去誣害仇人,因此橫生出許多屈打成招的冤案。但其實這許多的冤案,只是因為地方官員為求達成皇帝的要求,而用重刑逼供無辜的庶民認罪,即我們俗稱的「交數」,以保住自己的仕途。逼供甚麼人才好呢?和尚及乞丐就是最好,因為這類人通常是無親無故,可以說「死咗都冇 人知」,特別是和尚,因為他們沒有頭髮,容易被指為反清人士。


即使地方官員「有數可交」,但他們的調查,一直不能令乾隆皇帝滿意,直到有關疑犯被送到北京的軍機處審判,整件事方水落石出,「剪辮案」其實只是一些無知庶民為報復生意上的競爭對手而誣造而成的。


漢學大家史景遷以寫歷史小說著名,而孔復禮跟史景遷不同,孔復禮除了將整個「剪辮案」的資料鋪陳之外,作者更透過這個故事,剖析當時社會的政治及考試制度,以及官僚制度與君主的互動關係,這是史景遷的歷史小說中少見的。本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作為一本歷史讀物,可以令讀者對乾隆皇帝及當時的清朝社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即使你當本書為一本小說,亦不會覺得失望,因為「剪辮案」的調查過程懸疑,令讀者有追看的衝動。「叫魂」這部書,我必定會再讀一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